亲,欢迎光临天天书吧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天天书吧 > 都市言情 > 官场沉浮: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> 第271章 试点项目遭遇[技术难题]与[资金压力]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271章 试点项目遭遇[技术难题]与[资金压力]

王林的声音不大,却像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水面,在办公室里激起了一圈名为“紧张”的涟漪。

“把手伸进老虎嘴里?”

王珂、李悦这些年轻人脸上的兴奋和崇拜,瞬间被这句话冲刷得干干净净。他们都是省委大院里的“新人”,对云州市那潭水的深浅,远不如王林这般清楚。

“云州……不就是王主任的老家吗?”张小胖反应最快,他想起今天会议上那个脸色铁青的经信委王主任,忍不住打了个哆嗦。

王林的面色愈发凝重,他不是在危言耸听。他头顶那枚[忧虑]的灰色标签,已经浓得化不开。“何止是他的老家。当年把你从省委办公厅一脚踢下去的那位,虽然退了,但在云州经营了半辈子,门生故旧遍布全市,尤其是国企系统,针插不进,水泼不进。我们这个‘数字化转型’,动的就是他们最核心的蛋糕。这已经不是磨刀了,这是在撬人家的祖坟。”

办公室里鸦雀无声。大家这才明白,林望选择云州,不仅仅是选了一块最硬的骨头,更是选择了一个最凶险的战场。

林望却只是静静地听着,脸上没有丝毫意外。他看着地图上“云州”那两个字,眼神深邃,仿佛能穿透纸张,看到那座城市下涌动的暗流。

“老王,您说的这些,我都知道。”林望转过头,语气平静得像是在谈论天气,“正因为它是老虎嘴,我们才更要把手伸进去。”

“为什么?”王林不解。

“因为所有人都觉得我们不敢。”林望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,“李主任、王主任,还有那些等着看我们笑话的人,他们都觉得,我们只敢在安平、临江这些地方搞些不痛不痒的试点。他们等着我们失败,或者,等着我们绕开真正的难题。”

他顿了顿,声音里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。

“所以,我们偏要从最难的地方开始。我们要在王主任的老家,在那位老领导的大本营,做出一个所有人都无法否认的样板工程。当云州那些盘根错节的老国企都能被我们盘活时,全省上下,还有谁敢质疑‘数字赋能’?还有谁敢说我们是花架子?”

这番话,让办公室里所有人都愣住了。他们原本以为林望选择云州,是出于战略考量,现在才明白,这更是一次石破天惊的政治宣言。

王林看着林望,心中的[忧-虑]并未完全散去,但旁边,一枚代表着[信服]的金色标签,却悄然亮起。他明白了,林望要的,不只是一场经济上的胜利,更是一场心理上的彻底碾压。

“我明白了。”王林点了点头,“狭路相逢勇者胜。既然你决定了,我这把老骨头,就陪你闯一闯这龙潭虎穴。”

团队的士气,再次被点燃。

接下来的几周,新成立的数字经济办公室,成了省委大院里转速最快的齿轮。

王珂带着一个小组,兴冲冲地奔赴安平县。他们和当地政府一起,搞了一个声势浩大的“智慧农业启动仪式”,县电视台连续报道了好几天。无人机在金色的麦田上空盘旋,崭新的土壤传感器被小心翼翼地埋进地里,县领导和王珂握着手,对着镜头,头顶的[渴望发展]标签闪闪发光。

李悦则在临江区的大学城安营扎寨。在区政府和几大高校的支持下,“大学生数字创新孵化器”很快挂牌成立。宽敞明亮的开放式办公区,免费的咖啡和网络,吸引了上百个学生团队报名。李悦每天穿梭在各种充满奇思妙想的路演和讨论会中,看着那些年轻人头顶闪亮的[梦想]和[激情]标签,感觉自己也年轻了好几岁。

云州那边,由王林亲自带队,也取得了“突破性”进展。在省委的红头文件和王林这位老处长的亲自协调下,云州钢铁集团和云州第二纺织厂,这两家最具代表性的老国企,都“原则上同意”作为首批试点单位,配合办公室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可行性调研。

一切都显得那么顺利,充满了新生的希望。办公室里每天汇总上来的报告,都洋溢着乐观的情绪。

然而,表面的繁荣之下,问题开始像雨后的菌子,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。

最先传来坏消息的,是安平县。

一个月后,王珂打回了第一个充满沮丧情绪的电话。

“林处,出问题了。”电话那头,王珂的声音嘶哑而疲惫,“我们装在示范田里的那批传感器,坏了一大半。有些是被牛踩了,有些是线路被老鼠啃了,还有几个……干脆就找不到了。农民们根本不把这些当回事,他们觉得我们是来瞎折腾的。”

“还有,我们想推广的那个农业大数据平台,需要把每个乡镇的宽带都升级到千兆,县财政哭着喊着说拿不出这笔钱。县长前两天还拉着我喝酒,热情得不行,今天开会再提这事,他就开始唉声叹气,头顶的[犹豫]标签,比他头顶的头发还亮。”

王珂的抱怨还没完:“最要命的是,前几天一场冰雹,把我们那架宝贝得不行的植保无人机给砸坏了。找遍全县,连个会修的师傅都找不到。现在那架无人机就躺在县农业局的仓库里,成了全县干部口中的‘高级玩具’。”

挂了电话,办公室里一片沉寂。

紧接着,李悦的报告也摆上了林望的案头。

报告写得很详尽,但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无力感。孵化器里一百多个团队,经过一个月的筛选和辅导,发现超过百分之八十的项目,都是些“校园外卖拼单”、“二手书交易平台”之类毫无新意的点子。真正具备核心技术和市场前景的,寥寥无几。

“大部分学生,把创业当成了一场时髦的游戏。”李悦在报告的结尾写道,“他们有激情,但缺乏对市场的基本认知和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能力。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,但目前看来,更像是在陪他们‘玩’。区里已经有领导在私下里抱怨,说我们这是在‘烧钱换热闹’。”

林望能通过【情绪图谱】看到,临江区那位区委书记头顶的[焦虑]标签,正在从“如何留住人才”的焦虑,转变为“如何向上面交代孵化器成果”的焦虑。

而最糟糕的消息,来自云州。

王林提前回来了,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。他走进办公室,把一沓厚厚的调研纪要往桌上一摔。

“全是软钉子。”王林一屁股坐在沙发上,端起茶杯一饮而尽,“云钢和二纺厂的那些头头脑脑,一个个都客气得不行。我们开会,他们认真听;我们调研,他们全程陪同。可一谈到具体问题,就开始打太极。”

“问他们生产数据能不能开放接口?他们说,‘哎呀,这涉及到生产机密,我们需要开会研究研究。’问他们能不能在一条生产线上做个试点?他们说,‘最近订单紧,生产任务重,等过了这阵子,一定配合,一定配合。’问他们对数字化有什么需求?他们就说,‘我们听省里的,领导让怎么干,我们就怎么干。’”

王林气得拍了一下大腿:“全是废话!我跟他们耗了半个月,连车间的核心数据都没摸到。那些厂长、书记,表面上对我毕恭毕敬,头顶的[敷衍]和[抵触]标签,隔着三米远都能看见!他们就是在拖,拖到我们没脾气,拖到这个项目不了了之!”

办公室的气氛,压抑到了极点。

曾经的乐观和豪情,被冰冷的现实冲得一干二-净。三个试点项目,仿佛三台同时熄火的发动机,让数字经济办公室这架刚刚准备起飞的飞机,重重地摔回了跑道上。

王林看着沉默不语的林望,心中的[忧虑]几乎要凝成实质。“林望,情况比我们想的要复杂得多。技术、资金、观念……每一个都是一道坎。地方政府有他们的顾虑,企业有他们的算盘。我们坐在省里发号施令,下面的人有的是办法应付我们。是不是……我们当初太乐观了?”

王珂和李悦等人也都低着头,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的艰难。曾经以为只要有好的蓝图和足够的激情,就能改变一切,现在才发现,现实世界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和坚硬。

林望没有立刻回答王林。他静静地站起身,走到那张巨大的江东省地图前。

地图上,安平、临江、云州,三个被他寄予厚望的地点,此刻看起来就像是三个无法愈合的伤口。

他的【因果线】系统里,原本指向[初见成效]的明亮线条,此刻都变得黯淡,转而指向了[停滞不前]甚至[项目失败]的灰色未来。

他甚至能想象到,在省委大院的另一栋楼里,李主任和王主任看到这些报告时,头顶会浮现出怎样[幸灾乐祸]的标签。

办公室里,死一般的寂静。

许久,林望转过身,脸上没有众人想象中的沮丧或焦虑,反而异常平静。

“他们以为,坐在办公室里,打打电话,开开协调会,就能把改革推下去?”他轻轻说了一句,像是在问别人,又像是在问自己。

王林抬起头,不解地看着他。

“他们错了。”林望的目光,落在了王林的脸上,“我们也错了。”

他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,拿起内线电话,直接拨通了行政处的号码。

“喂,行政处吗?我是林望。”

他的声音不大,却让办公室里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。

“麻烦帮我订一张去云州的机票。”

“要最早的一班。”

说完,他挂断电话,看向一脸错愕的王林和王珂等人,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。

“飞机待在机库里,永远也发现不了发动机的问题。是时候了,”他顿了顿,目光变得锐利如刀,“该让飞行员,亲自坐进驾驶舱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