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天天书吧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天天书吧 > 历史军事 > 魏砥 > 第454章 伯言之叹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---

历阳城头的硝烟似乎澹薄了些,但空气中弥漫的压抑和血腥却愈发浓重。陆逊站在城楼,望着城外连绵的魏军营寨,眉头微蹙,不见丝毫轻松。

黄忠拖着疲惫的步伐走来,顺着陆逊的目光望去,粗声道:“都督,张辽这几日攻势缓了,看来是被咱们打疼了,还是蜀汉北伐起了作用?我看,咱们算是熬过来了!”

陆逊缓缓摇头,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:“黄老将军,表象而已。张辽用兵,如勐虎踞林,不动则已,动则雷霆万钧。他攻势稍缓,非是力竭,而是在调整,在等待。”

“等待?”黄忠不解。

“等待兖州那两万援兵,等待更好的攻城时机,或许……也是在等待我们露出破绽。”陆逊转身,指着城内,“老将军请看,我军士气虽复,然存粮日减,箭矢已开始复用旧簇,伤兵营内,缺医少药者哀嚎不绝。城防虽经修补,然根基已损,若张辽不惜代价,再行勐攻,恐难持久。”

他顿了顿,继续道:“蜀汉北伐,固然牵制曹魏,然李严兵锋受阻于郿城、武功,未能直捣长安,形成致命威胁。曹真仍有余力应对。至于海上、荆南,虽有效果,然皆属牵制,难解历阳燃眉之急。张辽……他比我们更清楚这一点。他在等,等我们粮尽援绝,等我们士气再次跌落谷底。”

黄忠闻言,脸色也凝重起来:“那……依都督之见,我们当如何?”

陆逊目光扫过城外魏军那井然有序的营盘,沉声道:“不能坐以待毙。需让张辽觉得,我们仍有反击之力,甚至……仍有他未知的后手。唯有让其心生忌惮,不敢放手施为,方能争取更多时间。”

他招来黄叙和解烦营校尉,低声吩咐:“加派斥候,严密监视魏军援兵动向,尤其是其粮草运输路线。同时,在城内多布疑兵,夜间多举火把,制造人马众多的假象。挑选机灵士卒,伪装成百姓或溃兵,若能混入魏营散播流言最好,言我江东另有大军潜行北上,不日将至。”

黄忠疑惑:“都督,此等小计,能瞒过张辽?”

陆逊澹澹道:“虚则实之,实则虚之。张辽多谋,反易多疑。我等越是表现得有恃无恐,他越会猜测我是否真有倚仗。即便不能全信,也能乱其心志,延缓其决断。如今之势,能拖一日,便是一日。”

他望着西方,那里是蜀汉北伐的方向,轻声一叹:“如今,破局的关键,或许不在历阳,不在江东,而在……关中。就看诸葛孔明,能否下赢与曹真的这盘棋了。”

陆逊的叹息声中,带着对全局的洞察和一丝无可奈何。他已将历阳的防御做到了极致,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,在有限的材料下,勉强维持着一件濒临破碎的瓷器。但瓷器能否最终保全,已不全然取决于工匠的手艺。

江陵都督府内,陈砥面对着一份来自宜都前线的紧急军报,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纠结。

军报是陈式发来的。他在成功完成对魏军边境据点的扫荡和牵制后,并未完全撤回,而是停留在边境险要处,继续监视魏军动向。最新的侦察发现,由于曹真将主要精力用于应对蜀汉北伐,房陵、上庸方向的魏军兵力确实被抽调了不少,其防御出现了一个短暂的、相对空虚的窗口期。

陈式在军报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:他认为可以抓住这个机会,不必动用大军,只需再增派给他三千精锐,他就有把握率无当飞军等精锐部队,进行一次更深入的穿插突袭,目标直指房陵郡下属、位于汉水之畔的一个重要水陆码头——筑阳县。

若能攻占筑阳,不仅能够缴获魏军囤积在此的部分粮草军械,更重要的是,可以扼守汉水一段水道,严重威胁魏军在房陵乃至上庸的后勤补给线,对曹真形成更大的牵制,甚至可能迫使曹真从关中前线分兵回援!

然而,风险也极大。筑阳并非不设防,即便守军减少,也必然有相当的抵抗力。一旦突袭不成,或者被魏军援兵缠住,陈式这支部队很可能陷入重围,有全军覆没的危险。而且,擅自扩大战事规模,是否会引来曹魏更激烈的反应,破坏与蜀汉之间微妙的联盟默契?

这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抉择。陈式将决定权,上交给了江陵都督府。

陈砥拿着军报,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。他明白,这不再是之前那种小规模的边境摩擦,而是一次真正的军事冒险,其后果可能影响到整个西线乃至北伐大局。

他立刻请来了赵云和长史桓阶商议。

赵云仔细阅读军报后,沉吟道:“陈式将军善于山地奔袭,无当飞军更是精锐。此计若成,确实能打曹真一个措手不及,牵制效果远胜此前。但……风险亦如军报所言。关键在于,时机和分寸的把握。”

桓阶则持保守态度:“公子,赵将军。牵制之目的已达,荆南安稳,便是对历阳、对北伐最大支持。贸然深入敌境,若有不测,损兵折将,动摇西线根本,恐得不偿失。且若因此引发曹魏强烈反弹,大举进攻宜都,则我荆南危矣,亦会让蜀汉心生疑虑。”

两人意见相左,目光都集中在了陈砥身上。按照权限,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,需建业批准。但军情如火,请示往返耗时日久,战机转瞬即逝。陈式在军报中,实际上是将临机决断之权,部分寄托于坐镇江陵的公子身上。

陈砥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。他走到悬挂的巨幅舆图前,目光在筑阳、房陵、长安、历阳之间来回移动。父亲的期望,赵云的教导,陆逊在历阳的苦守,蜀汉在关中的奋战……无数信息在他脑海中碰撞。

他想起父亲曾说过:“为将者,当有临机决断之勇,亦需有承担后果之责。”想起赵云教导的“稳守并非无所作为”。想起陆逊敢于亲赴绝境的担当。

许久,陈砥猛地转身,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,清朗的声音在厅中响起:“我意,准陈式将军所请!”

赵云和桓阶都看向他。

陈砥走到书案前,一边亲自提笔草拟命令,一边解释道:“理由有三。其一,战机难得,曹真注意力被北伐吸引,此窗口期稍纵即逝。其二,陈式将军久经战阵,非冒进之人,其既然提出,必有相当把握。增兵三千,仍在可控范围,即便失利,亦不伤我荆南根本。其三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”

他停顿了一下,目光灼灼:“历阳苦苦支撑,所盼者,正是各方尽力,为其分担压力。我荆南若仅满足于边境小挫,示好有余,而破局之力不足。夺取筑阳,若成,则可真正刺痛曹真,迫其分兵,此乃对历阳最直接、最有力的支援!亦是向蜀汉展示我江东决心的最好方式!此险,值得一冒!”

他写下命令,加盖都督府印信,交给传令兵:“八百里加急,送往宜都陈式将军处!令其依计行事,务必谨慎,事若不可为,当以保全兵力为上!”

看着传令兵离去,陈砥深吸一口气,对赵云和桓阶道:“此决定之后果,由我陈砥一力承担。”

赵云看着陈砥,眼中满是赞赏。这位公子,终于走出了在既定方略下执行的阶段,开始了属于自己的、承担巨大风险的决断。无论此战结果如何,这份敢于在关键时刻拍板的魄力,已显露出未来雄主的雏形。

桓阶虽仍有忧虑,但见陈砥决心已定,也不再反对,只是暗暗祈祷此战能成。

关中,蜀汉北伐军大营。

诸葛亮的中军主力已抵达武功外围,与李严的前军会师。蜀军连营数十里,声势浩大,与魏军曹真主力隔着渭水对峙。

然而,军帐内的气氛却并不轻松。李严因前期进展缓慢,心中憋着一股火,再次向诸葛亮请战:“丞相!我军士气正盛,当趁曹真立足未稳,强渡渭水,与敌决战!如此对峙,空耗粮草,岂是良策?”

诸葛亮羽扇轻摇,平静道:“李督稍安勿躁。曹真深沟高垒,以逸待劳,强攻损失必大。北伐非一朝一夕之功,当以正合,以奇胜。我已令马良将军率一部精锐,沿陇山小道,向陇右方向运动,佯动疑兵,牵制曹魏陇西兵力。待其部署出现紊乱,再寻机破敌不迟。”

此策是诸葛亮的一步暗棋,意图开辟第二战场,分散曹真注意力。

李严却有些不以为然:“陇右地广人稀,即便马良将军能有所作为,亦难撼动关中根本。决战之机,仍在渭水!”

诸葛亮正欲再言,忽有亲兵送入一封来自成都的密信。诸葛亮拆开一看,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。

信是留守成都的蒋琬所写,提及近日成都城内,悄然流传起一些流言。言及江东陈暮遣使联合,并非真心,实乃祸水西引,欲使蜀汉与曹魏两败俱伤,其好坐收渔利。更有甚者,隐约提及江东似与曹魏有秘密往来,条件便是以蜀汉的退兵换取曹魏对历阳的解围……

这些流言说得有鼻子有眼,虽未形成大浪,却已在一些官员和将领中引起窃窃私语。尤其是一些本就对与江东联合持保留态度,或急于求成的将领,如张苞等,闻之更是躁动不安。

诸葛亮将信纸在烛火上点燃,面色平静如水,心中却是一凛。他几乎可以肯定,这又是司马懿的手笔!“驱虎吞狼”之计不成,便行离间,意图从内部瓦解吴蜀联盟。

“李督,”诸葛亮看向李严,语气依旧平稳,“用兵之道,在于沉稳。曹真不动,我便不动。彼欲耗我,我亦能耗彼。我大军在此,便是对江东最大支援,亦是悬在曹真头顶的利剑。至于其他无稽之谈,不必理会,徒乱军心。”

李严见诸葛亮态度坚决,只得悻悻退下,但眼中的不满和焦躁并未散去。

诸葛亮独坐帐中,沉思良久。流言虽低级,但在敏感时刻,却能放大内部的裂痕。他必须尽快拿出切实的战果,才能压制这些杂音,巩固联盟。马良在陇右的动向,需加快步伐了。同时,他也更加关注起江东方面的动向,尤其是荆南和历阳,他们能否有更积极的表现,将直接影响蜀汉内部的舆论和决心。

一股暗流,悄然在蜀汉军营中弥漫开来。

许都,魏王宫的气氛,比历阳城头更加压抑。

曹丕看着各地雪片般飞来的战报,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。

历阳久攻不下,陆逊入城后,守军韧性大增,张辽虽仍有优势,但短期难以攻克。

荆南陈式骚扰边境后,竟敢得寸进尺,有进一步深入的迹象。

蜀汉诸葛亮主力陈兵渭水,马良偏师威胁陇右,关中震动。

青州沿海,因霍峻袭击之后,各地守将风声鹤唳,耗费大量兵力于海岸防御。

更让他心烦的是,各地因战事加征赋税,已引起不少民怨,尤其是青徐之地,盐价飞涨,民心不稳。

“废物!无能!”曹丕终于忍不住,将一堆奏疏扫落在地,咆哮道,“朕养兵百万,据天下膏腴之地,竟被江东鼠辈和蜀地山匪逼得如此狼狈!张辽是干什么吃的!曹真是干什么吃的!”

群臣噤若寒蝉,无人敢在这个时候触怒魏王。

良久,司马懿才缓缓出列,躬身道:“大王息怒。局势虽看似不利,然并未伤及我大魏根本。江东倚仗长江天险与水军,蜀汉凭借秦岭屏障,一时难以尽全功,亦在情理之中。彼等联盟,看似声势浩大,实则各怀鬼胎,难以持久。”

他话锋一转,眼中闪过一丝阴冷:“如今之计,当断则断。历阳已成鸡肋,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。强攻损耗过大,不若……暂且围而不攻,将主力抽调,转而应对西线蜀军!蜀军劳师远征,补给漫长,只要能在关中给予其重创,则江东失去外援,历阳不攻自破!届时,再回头收拾江东,易如反掌!”

这是一个战略上的重大转变,意味着曹丕要暂时承认在历阳的失利,将战略重心西移。

曹丕脸色变幻不定。放弃即将到手的历阳?他心有不甘!但继续投入巨大资源与陆逊、黄忠在历阳城下消耗,眼看着诸葛亮在关中步步紧逼,他又感到无比焦虑。

“况且,”司马懿压低声音,“臣在蜀中散播之流言,已初见成效。蜀汉内部,李严等将与诸葛亮已有分歧。若我军能在西线打出胜仗,必能助长其内部矛盾,或可使其联盟不攻自破!”

曹丕闭上眼睛,深吸了几口气,胸口剧烈起伏。他知道,司马懿的建议可能是当前最理智的选择。继续在历阳僵持,只会被江东拖住手脚,让蜀汉坐大。

终于,他猛地睁开眼睛,寒光四射,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:“传朕旨意!令张辽,暂停对历阳的大规模强攻,改为严密围困,绝其外援即可!抽调其麾下三万精锐,火速西进,交由曹真节制,用于对蜀作战!告诉曹真,朕不要听到任何借口,一个月内,朕要看到蜀军溃败!否则,让他提头来见!”

“诏令天下,揭露刘备、诸葛亮僭越之罪,陈暮割据之恶!募集勇士,赏格求购此三人首级!”

“令各地州郡,严加戒备,尤其是青徐沿海,若再让江东水匪登岸,守将皆斩!”

一连串的命令,带着曹丕的怒火和决绝,发往各方。这意味着,曹魏这台战争机器,将大部分力量,转向了西线。历阳的压力骤然减轻,但关中的战局,将变得更加残酷和激烈。

建业,镇南将军府。

陈暮几乎在同时接到了几份至关重要的情报:曹丕调整战略,张辽暂停强攻历阳,主力西调;陈砥在江陵批准了陈式突袭筑阳的计划;蜀汉内部出现流言,诸葛亮压力增大。

他立刻召来了庞统和徐庶(彻底改回历史原名)。

“好!好!好!”庞统连说三个好字,小眼睛精光闪烁,“曹丕终于撑不住了!他战略西移,便是承认在历阳的失败!伯言与汉升,守住了!江北门户,保住了!”

徐庶也长舒一口气:“虽只是围困,然历阳最大危机已过。只要后勤能跟上,伯言定能稳住局面。此战,陆伯言当居首功!”

陈暮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、发自内心的笑容。历时数月,投入无数心力、资源、乃至将士鲜血的历阳保卫战,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。这块“砥柱”,在惊涛骇浪中,终究没有垮塌!

但很快,他的笑容收敛,目光投向西方:“曹丕集中力量西顾,诸葛亮和刘备的压力大了。还有砥儿……他竟然批准了陈式突袭筑阳……”

庞统笑道:“公子此举,虽有冒险之嫌,然魄力可嘉,时机把握亦准。若能成功夺取筑阳,无异于在曹真背后插上一刀,正可呼应曹丕的战略转变,为西线分担压力。此子,已渐露峥嵘矣。”

徐庶则道:“只是蜀汉内部流言之事,需警惕。司马懿之谋,无所不用其极。需让我方使者,加强与诸葛亮沟通,澄清流言,坚定其心。”

陈暮点头,沉声道:“不错。传令太史享,让其务必向汉中王与诸葛丞相转达我江东坚定不移的联盟之意,历阳之困已解,我江东必倾力支持北伐!同时,将曹丕战略西移的消息,尽快通报蜀汉,助其判断形势。”

他走到窗前,望着西方,仿佛能看到儿子陈砥在江陵做出决断时那稚嫩却坚定的脸庞,能看到陆逊在历阳城头那智珠在握的身影,能看到诸葛亮在渭水之畔那沉稳如山的姿态。

“星火已燃,渐成燎原。”陈暮轻声自语,“而这火种,已不仅在战场,更在心间,在传承。”

从孤守历阳的黄忠、陆逊,到决断荆南的陈砥、赵云,再到北伐关中的诸葛亮、刘备,乃至海上奔袭的霍峻……每一个人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成为这乱世中的一份“砥柱”之力,承载着希望,也传承着责任。

这天下大势,因这无数“砥柱”的坚持与奋争,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流向。旧的巨兽仍在咆哮,但新的力量,已在烽火中孕育、成长。

(第四百五十五章 完)